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妙华选集》

这本《妙华选集》是印顺导师著作目录之一, 说述了佛法对生死大事看法及观念,因为佛法通三世,在此有提到从死说生的理由, 一切由业力作为标准。佛陀又有说人生是苦,分为生苦与心苦, 怎样脱离苦的方法。谈到修学佛法,最重要就是闻法,以及学法之目标与程序,对财富观的理解,是从布施福业而来,非神所赐予, 并且要如法 (依法,合法)去求财而不是非法,意思是说非国法及佛法所允许的, 财富的处理及终究属于谁。佛法在此书有阐明学佛者的言解行为, 身心必须净化解脱,才能算是道在日常生活中,可分知与行, 知是行的始导, 也是行的完成,自利行与利他行的解说。我们想学佛, 想依佛法而的真实利益, 就必须要修习信心的必要,讨论到信仰, 辨别正信与迷信。信心有分顺信与净信, 再来信忍,信求与证信的三个介段。从发起正信而最初修学成就,分为两类修学法, 正常道与方便道。




除此之外, 念佛, 吃素,颂经是菩萨行的初方便,为增长信愿,慈悲,智慧而修学, 也有提及到素食的问题------素食为中国佛教的优良特色,护生利生精神的实践,澄清历史, 环境,信仰而造成的问题。佛陀教导我们要认清人生的意义,讨论到三世因果的特胜, 唯物的一世论, 神教的二世论,以及圆满而正确的三世论。契机契理之人间佛法------我们怎样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 引发到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蜕变的历程及佛教思想的判攝准则,契理而又适应世间的佛法。宣扬人间佛教, 是受了太虚大师的影响, 是重于菩萨解脱道与慈悲心行,人菩萨行的真实形象, 应该要向正确佛道的目标迈进。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印顺导师法语选粹》

这本《印顺导师法语选粹》是摘要了各种印顺导师著作目录佛法的精华,比如 《杂阿含经论会编》,《学佛三要》, 《平凡的一生》, 《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法概论》,《般若经讲记》,《佛法是救世之光》,《中观今论》,《无諍之辩》,《华雨集》,《太虚太师年谱》,《教制教典与教学》,《成佛之道》,《凈土与禅》,《说一切有部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印度之佛教》,《我之宗教观》,《药师经讲记》,《以佛法研究佛法》,《佛在人间》及《宝积经讲记》。它让佛法修行者阅读了之后,对佛法的认知有更深层的领悟与体验,帮助他们在佛法修行的道路上增长信心与毅力,有所成就。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止观辅行 净治睡眠与经行利益》

世尊在开示中, 曾明确的说明那些才是修行的项目, 若行者不好乐于此, 通常都会被世尊呵责, 就像低舍比丘那样。(《杂阿含。271经》)相反的,若行者自知乐欲于此, 也会受到世尊的称叹, 即如难陀比丘那般。(《杂阿含。271经》)




因此, 这些修道的项目, 势必为每位行者所重视, 以及自愿去实行的正道,否则无法契应世尊的本怀。其主要的内容为: “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业·正念正知。”而此书,欲讨论的止观辅行, 集中于第三项“初夜后夜精勤修业”, 为什么呢? 因为 :“睡眠”是有情的生理与心理之自然现象,而“经行” 又是此种现象最常提出的对治方法之一, 且加上两种内涵的专文, 在学界成果不多,由此因缘, 我才有萌生邀请温宗 善友的作品, 合编为《止观辅行》,以示对止观的修习,提供辅助的参考。



感谢一切促成的善缘,也由衷期许于所有众生,共同籍由止观而顺入正法的涅槃城。



不管修行人如何意志坚定, 或是异熟果报的根身有任何的差异, 睡眠(middha)是五蕴身心无法避免的调适状态, 这项生理与心理必须克服的问题, 端视我们如何依循世尊的教诲来实践与对治。



世尊在《 杂阿含》 (241经)对初学曾言“宁当睡眠, 不于彼色而起觉想”,看似鼓励初学可安心睡眠, 然而实际上经文的末端, 世尊则交代心性调善者应“我当不眠, 亦不起觉想”, 为解脱者必具之精神。 睡眠与惛忱息息相关, 为五蓋之一, 黑暗相乃其特征,经论多以光明想为净治方法,虽则说世尊並不反对调适色身的睡眠或小憩, 不过始终提醒修行者必须保持正念正知以待之, 勿让此项生理无法避免的调适------睡眠,成为懈怠放逸的推力, 让白法隐没。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佛陀与佛法》

 
      佛教在印度经过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后,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佛教在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 就僧团的组织、教理的研究、佛法的研究而言,南传上座部佛教都较为传统。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其经典就以文字记载下来,以后虽有增减,但程度甚微,基本保持了原始佛教风貌,为我们保存了一部完整的部派佛教根本大典。
在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亲可敬、智慧圆满、慈悲无碍的佛陀。他的一生因追求真理、觉悟真理、奉献真理而究竟完美。他是传授人类解脱大发的无上师,又是医治人生病苦的大医生。在他的身上,人类找到离苦得乐的希望,发现了圆满觉悟的大道。但是,成就希望、获证菩提还需人们自身的努力。“汝应自精 进,如来唯老师”。
那么,作为一个大彻悟的无上师,佛陀给我们迷茫有请讲说了哪些解脱之法?作为一个慈悲心切的大医生,他又给我们苦恼众生开示了多少灵丹妙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证四圣谛--苦、集、灭、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导引众生离苦得乐的无量方便法门。
苦是真实的存在。它既有现实人生社会意义,又有哲学意义。不但有苦苦、坏苦;更有行苦,有缺陷,无常,空,无实之意。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社会有生住异灭。诸行无常,缘生缘灭本身就是苦。但是佛教并没有完全否认世间之乐,如家庭之乐、五欲之乐、生活之乐等,而是教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快乐,即不可执著。因为世间的一切有为快乐都是虚幻不实,稍纵即逝。佛陀以种种方便权巧讲叙诸苦,这不是危然耸听,使人忧心不可终日,从而产生悲观消极之心,更不希望人们成为苦的牺牲品和悲观的奴隶, 要人们悲观、消极地接纳承受苦,更没有把它当成是上帝或命运的惩罚,而是把他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说苦不是佛陀应世的本怀,而是一种方法,使人从而生起厌苦趣乐进取之心。他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苦,明白它的起源,公正平等地看待它,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苦的根源就是贪,而贪又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我执。无明烦恼是产生我执的罪魁祸首。
既知苦,又知苦因,绝因断苦就是涅槃之乐。此涅槃之乐唯亲证者明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怎样才能达证涅槃之乐?唯一之径就是八正道。此正道远离了极端的自我享受和极端的自我折磨。此八正道没有任何神秘色彩,无论有信仰者,无信仰者;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可以在此一生中得到裨益,获得解脱,免受六道轮回之苦。为此,如果说我们在此生即可觉悟成佛,那么,佛陀到底有没有讲述轮回之理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在许多经典中都可找到证明。佛陀在觉悟之夜,即观念其无量前生及无边众 生如此依业而往生六道。佛教的因果轮回不同于灵魂转世之说,因为,佛教否认有一不变的灵魂实体。
     因此,佛教的轮回是业力的流转,而不是灵魂的轮回;佛教的无我是诸法无有恒常主宰之实体,而不是否认一切。因此,佛教从真谛上讲诸法无我,从俗谛上讲六道轮回。这就是轮回与无我的相对统一.《佛陀与佛法》由斯里兰卡上座部佛学大师那兰陀长老所著。长老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以其广博的佛学知识和高深的佛法修证而闻名于上座部佛教国家。
本书共分四十四章。以原始经典为基础,真实地介绍了佛陀的一生,结合现代科学和哲学,精辟地论述了上座部佛教的特色,系统的讲解了因果业报、六道轮回、涅槃及菩萨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更有作者自己修证后的真知卓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的必读书。它既适合普通佛教信仰者,更适合广大智慧探索者,二者均可在本书中品尝到法味。正如作者所说:“小孩可以在此得到新鲜奶水,成年人可以从中获得美味佳肴。” 
东西方学者,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撰写了许许多多富有价值的著作,向那些对佛教感兴趣的人解述了佛陀的一生及其教导。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仍然是埃德温一阿诺德男爵的《亚洲之光》。许多西方国家的求道者因为此世界闻名之诗而被佛教深深吸引。
这些博学多闻的作家以佛法启迪觉悟了广大读者,他们这些值得随喜赞叹的精进努力受到东西方佛教徒的一片赞美之声。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是一道德和哲学体系,是觉悟的唯一正道,但又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学习课目。
佛法是让人来学习的,但更是让人实践的,归根结底,是让每一个人来了证的。
如果没有实践,再多的学习也是无效的。佛说,博学之人不修习佛法好似滑香味的美丽花朵。
不懂佛法之人如同盲人。但是,不修证佛法之人被比喻成是一个图书馆。
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批评佛教为一消极宗教。这一毫无根据的批评与事实相违甚远。
精进求证。”这是佛陀的最后遗教。没有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解脱和净化。因此,佛教谴责了祈求和祈祷,取而代之的则是导向自我约束,纯净和觉悟的禅修。禅修和服务构成了佛教的两大特色。事实上,所有佛教国家都是在佛教文化的摇篮里成长。
诸恶莫作”,即不要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诅咒者。这是佛陀第一教诫。第二教诲则是“众善奉行”,也就是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他最后的劝告则是“自净其意。”这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佛法。
    佛教给出家比丘,同时也给在家居士指出一条路。一方面,所有佛教徒都是无畏的勇士。他们战斗不止,但不是手拿武器和炸弹。他们大行宰杀,但不是无辜的男女老少。他们同谁战斗?而他们无情杀戮的又是哪一个呢?他们同自己战斗,因为,一个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心是人的最坏敌人,同时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毫不留情地以戒定慧宰杀深藏在自己意识中的情欲、嗔恨和无知。
  佛教与绝大多数宗教相违,倡导中道,其教法以人为中心,不同于以神为中心的信条。因此,佛教是向内寻求,注重于个人解脱。佛法是让每一个人自我体证。人类希望的最终目的就是永恒或断灭。物质主义者认为死后不存一物。根据有些宗教,生命的目的在于死后同万能者或不可思议的神相圆聚,这是一种永恒主义。佛教倡导中道,其目的不是为了断灭,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要断灭的不变之物。它也不是为了永恒,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可永生的不变灵魂。佛教的最终目的可以在当下一生中成就。
      应该谦恭地说,本书不是专门为了学者,而是为了那些希望了解佛陀生涯及其根本大教的学生们。
本书于1942年出版。修改和补充后的第二版于1964年在新加坡出版。这一次,我又增补了两个章节。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永平佛教会主办“一切从我开始’ 2011年青少年生活营

来临的3月假期你打算怎样度过??
还是还在计划如何度过这个假期??
在忙碌的课业与生活让你迷失了方向?
可有想过在这个来临的假期参加一些对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营并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

机会来了! 永平佛教会佛青之友将于3月12日至14日举办三天两夜的青少年生活营。生活营的主题为《一切从我开始》。我们将为您准备精彩丰富的佛学讲座、佛曲交流 、寻宝 和其他的活动等。不仅如此你还在这个生活因里认识许多的朋友。平常的你对自己的宗教有懂多少呢?通过这个生活营里有趣的活动让你能增加对佛法的认知。还等什么?赶快报名参加吧~~名额只限100位。
主题             :一切从我开始


宗旨            1)  促进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2)  鼓励中学生认识佛教,学习佛法
                         3)  实践佛法,体验生活

日期            2011312日(星期六)至
                         20113月14(星期一)

报到时间   2011312日(星期六) 8.00am8.30am

离营时间   2011314日(星期一)下午3.00pm

地点          :永平佛教会

参加资格:凡1318岁在籍中学生皆可

报名费    RM20.00

截止日期201135

有意者能联络以下的联系人询问详情
-林汭阳居士    -  +6019-7770698
-王诗琪居士    -  +6017-7728925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修行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