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的禪定學》研習營


观 禅 简 介

雷迪大师认为: 西方的佛教徒在修习「观业处」 (vipassana-kammatthana) 时,需要一本与此有关的着作,以做为禅修前之指导手册。因此,雷迪大师写了一本《观禅简介》,他先以巴利文,后以缅甸文撰写此书,本书乃译自缅甸文。此书论述下列几个主题: 颠倒 (Vipallasa) 、妄想 (Mabbana)、执着 (Abhinivesa) 、地(Bhumi)、趣 (Gati)、谛 (Sacca)、现象界的因、神通 (Abhibba)和遍知 (Paribba)。每一个主题均给予充分解说,并提供简短的例证。某些例证乃引用巴利经典,而其他的解说则出自雷迪大师的心与笔。

「观禅」的目的是欲分析和观察无常、苦和无我的特色,并从中断除烦恼,证入涅盘。凡夫俗子认为:虚幻的我 (Atta) 或没有实体的我,存在于芸芸众生之中。「我执」源于无明,或由于不知不觉,或由于错误的见解。在习禅者开始禅修之前,他应该知道「我执」是如何形成的,和 如何被坚持着;而为何「我执」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及「我执」甚深到何种程度,以致于无论人们用何种方法去破除我执,仍无法根除或动摇它;而那些坚信有 「我」的人的命运又如何。

本书的前五节将处理这个问题,而读者们将可以得知「我」的信仰乃由颠倒所致;而自尊、自大乃由妄想而起。由于坚持「我」的信仰,「凡夫趣」 (Putthujjana-gati) 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在谛 (Sacca) 和因 (Cause) 的标题下,本书将指出Atta在「自我」和自我认同中的意义,和 Atta 的若存若亡--根据我们每天处理事情时的话语和立场,根据事情真实与否,或依是否以明智的观点来处理事物而定。

个体生命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是由众缘和合而产生,构成生命的类别将被有条理的和详细的解说。禅修者窥知此等事实,在开始禅修时,当谨记在心:一切现象是 瞬息万变的,是生灭不已的。在观察事物时,有所谓的「如实观」,意即按照事物固有的三个特色--无常、苦、无我(没有实体)来观察他们。

在神通 (Abhibba) 和遍知 (Paribba) 的标题下,将说明观智的种类,并适当的解说每个生命的意义:生命个体是如何发展的,而何时生命可至圆熟境界,和如何达到最后的目标--证入涅盘,这些将被一一揭示。

在结论中,雷迪大师引用佛说:「比丘们,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无事不办。」禅修者应该永不放弃习禅,直到他获得解脱之道。这是具有鼓励性质的忠告、结语。因 为,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品德,也比其他人对自然界、现象界更具有洞察力,能观察到他们的无常、苦、无我。然而,其他的人则不然。那些坚持不懈、老实禅修者 必将获得道果,若非在今生,便是在下一生。

英译者 U Nyana

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揭開生命的實相

揭開生命的實相
(Unravelling the Mysteries of Mind & Body through Abhidhamma)
善戒法師 (Sayalay Susilā)




我極力地推薦此書,若讀者想要了解《阿毗達摩》
的全貌及想要了解它如何在禪修、人生引導方面,及在日常生活中可惠及讀者。讀者將發現此書內容與眾不同,因為作者對善行與不善行的類別作很詳細的解析,並有別於一般人對善惡行的認知。另外,作者也說明善行與不善行的因果關係。對於一個佛教徒而言,能分辨善行與不善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備這樣的分辨能力時,他或她才能為自己及他人的利益,積極累積善業和避免累積惡業。

About the Author

善戒法師於  1963 年生於馬來西亞彭亨,28歲在當地的馬來西亞佛教禪修中心(Malaysian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 — MBMC) 剃度出家,在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Malaysia) 主修大眾傳播學位期間便對觀禪產生熱切的興趣。

畢業後,在高中教了一年半的書,愈加對世間事物的厭離,嚮往修行,於是辭職,幾年間都全力修行,1991 年在出家後的半年,她前往緬甸,在班迪達禪修中心追隨著名禪師班迪達尊者密集修行觀禪近三年。

1994 年,為培育止禪,她移至緬甸帕奧禪林,追隨知名禪師帕奧尊者修學十多年,除了勤奮不懈地學習禪修,也學習阿毗達摩、古代經文和巴利文,同時,她成為帕奧禪師在緬甸和海外英文翻中文的譯者。

在緬甸期間,法師亦學習不同傳承的禪法,如  Shwe Oo Min Sayadaw、莫哥師父(Mogok Sayadaw)、烏巴慶(Sayagyi U Ba Khin) 和葛印卡(S.N. Goenka)老師,因此法師成為非常完整的老師,能夠以簡單直接的方式來教導佛陀教法中細微部分,尤其他教授甚深的阿毗達摩時,並非以賣弄學問式的哲學,而是根據實際禪修體驗,來清晰呈現法義。

善戒法師弘法足迹遍及美國、加拿大、澳洲、台灣、拉脫維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講授阿毗達摩的正式課程,並帶領禪修。